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华创访谈:海归博士谈湖北人才引进

    信息发布者:Moment
    2016-12-06 09:51:49   转载
    时间: 2010-09-07 13:32:33  来源: 【关闭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华创十年系列访谈。我们都知道华创会是一个招商引资的平台,我们每年在华创会都有大批的人才引进项目和海外高新技术项目获得成功,那么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三位杰出的代表来到我们的访谈室,来谈一谈对华创的一些想法,从他们的角度我们来看一看华创会。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坐在我右边的是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博士,坐在这边的是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胜博士,坐在那边的是武汉虹拓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华科大特聘教授曹祥东博士,曹博士你好,三位博士你们好。

        我们都知道你们都是通过华创会的平台来到湖北,来进行一些创业的。那我想首先问一下大家,你们当时人在那个地方?当时是怎么知道华创会这个事儿,为什么想要回国来开拓一些项目呢?

        周怀北:我当时是在美国,第一次参加华创会应该是2001年。

      主持人:那就是第一届华创会。

        周怀北:应该是第一届。但是我回国是2002年的时候回来的,所以应该也说是华创会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咨询,让我们在作决定回国的时候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当时您是学什么的?

        周怀北:我是学无线电物理的,我是从美国(马来兰)大学毕业的,工作学习一共有12年。

      主持人:就是已经在美国工作了12年。

        周怀北:先学习了6年,再工作了6年,一共12年之后。因为国内当时的发展也非常好,发展的重心从欧美逐渐转到中国,这几年又从沿海转移到中部,所以这些都是跟华创会密切相关的。因为最早华会只有一两百人,规模很小。

        主持人:第一届。

        周怀北:第一届很小,我记得,当时影响在海外也不是很大。但是到现在,我感觉从2009年开始,以前是我们要请海外的人回来,现在是海外很多的人回来。

        主持人:想要回来。

        周怀北:想要回来。这个十年的转变我绝对是明显。同我个人再看大家,这个变化是很明显,这个折射出我们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折射出中部地区湖北的发展。我觉得华创会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出很多变化,很多机会。

        主持人:那刘博士呢?您当时是什么样的状况?

        刘胜:我跟国内的交往比较早,因为我是1992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作教授,因为做教授比较自由,每年三四个月的假期。所以我就帮着国内,当时是在北京搞了一个国际微电子封装大会。但是1998年开始就回到了武汉这边的老家,因为我之前念书都不在湖北,在江苏啊。

      主持人:你是湖北人?

        刘胜:我是湖北人,湖北黄梅的。黄冈地区黄梅的。1998年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湖北同乡会,在密西根,我是当时的首任会长,华乡团团长。有一批人就说照顾湖北人在密西根的利益,当时我们的观点就是说最好把湖北人吸引回来创业,正好就跟一个侨办的领导、开发区的领导不谋而合。因为当时我觉得华创会那时是非常不错的,那时还没提到中部崛起,是吧?

        主持人:对那时还没提。

        刘胜:那个时候湖北的领导就非常重视把海外的学人,有创业经验或创新经验的人不断地通过这个平台引进来。当时也非常之多。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错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是参加第一届,我觉得华创会就像每年过年的大聚会一样的,认识很多的好朋友,包括像怀北,像曹博士,挺高兴的,而且慢慢这些人有的创业了,有的不见得都成功,有的在学校里头培养人才。因为我觉得湖北是一个很大的地区,100万大学生。过去很多湖北人都往旁边跑,我觉得相等现在是时候了,因为想想看陷害的房地产每平方米都一两万,两三万了,不适合于大规模的培养高科技人才,我觉得这对湖北应该是一个机会,把人才培养起来,尽可能留在湖北,把海外人都吸引回来。就是说高级人才,就像怀北他讲的,用高水平的才来培养,但是我们不敢说我们一定比国内水平很高,但是有些方面,不同方面的一些理解,能培养的不只是说跨国公司或者不仅仅培养能进大公司,或者进小公司以及国外的一些创业型的公司这种文化。所以我感觉华创会挺好,关键还是领导眼光很前沿,现在正好我们的机会来了,中部崛起,国家也需要中部崛起。

        主持人:刚好契合了这个机会。那曹博士呢?当时您是在哪读书?是怎么知道这个事情,这个平台的?

        曹祥东:我前面两位比起来回国算是比较晚一点的,他们是前辈了。但是我出国还是比较早的,我出国20多年,在美国那边一直读了博士,读了博士后,本来要搞研究的,后来也去了像大公子、西门子、北电等,自己也开了很多公司。在那边一直像鸵鸟忙着自己的事情。

        主持人:在美国也开公司?

        曹祥东:对,在美国开公司,但是最近十年吧,风水轮流转,中国的各个方面的经济起飞,全球瞩目,眼光不投回来都不行。现在我在美国的一些朋友,甚至各个层面的一些人,就是说很高层次的人都会询问中国的情况,你不可能不关注。我我感触很深的事情就是我小孩在那边上的中文学校,以前都是为了培养中国小孩子,给他们一个持续文化的传承环境,现在一看,很多美国人把自己的小孩也送来了。

        主持人:是吗?他们是为什么呀?

        曹祥东:因为他们感受到中国经济起飞以后对世界的冲击力,他们觉得如果目前不关注中国就会落后的。美国人很有全球化思想,像我知道的很多在硅谷的有些地方的,懂中文的工资都要高6000美元。所以就说在这支中性下,我们是被感召的。中国在创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很多美国无法提供的一些机会。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提供了那些美国无法提供的机会?

        曹祥东:一个是市场,中国的市场在起飞这个阶段是很活跃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刘博士刚刚提到的,很有些的优秀的人力队伍,这个我深有体会。本人在华科大也当教授。

        主持人:也在带学生。

      曹祥东:也在带博士。我们公司招的基本上都是当地一些很优秀的人才,感觉上他们的技术不比美国人差,他们所缺的就是职业的培训。这样子结合起来,各个方面,这只是一个方面。机遇,政府的重视,我想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里面都难以媲美。在这个里面像华创会,还有开发区,包括就是这三位我们都是国家“千人计划”,我们也感受到中组部的部长李源潮在千人计划党校培训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人才工作,把这一件事情做好了,他死而瞑目。我们当时很感动。比起老一辈的“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回来报国,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跟那个时候的境界还是不能比的,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国家的感召,国家体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更好的环境。当然我们回来也不是要比较生活上的这些方面,可能跟国外还是有点差异,但是从事业,从一种理想的追求各个层面都提供很好的环境。

        主持人:其实你们也为我们湖北省的发展作出的很大的贡献,也想知道你们回来之后具体是进行了一些什么合作,然后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规模?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还是从周怀北博士开始。

        周怀北:好。回国以后因为我们当时是在国外第一是念书,后来在通用电器、摩托罗拉这些公司也工作过一些时间。回来之后先是回了大学,因为我们对中西方的教育体系比较熟悉,比较了解。而且中国现在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寄予了很多的期望,我们先回到了大学。但是回来在风险投资也创办了一些企业,总的来说,应该是官产学研结合,就是在大学里。

        主持人:官产学研结合?

        周怀北:官产学研结合。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引导;第二个在大学里有很好的学生资源;第三个就是刚才两位说的很大市场,还有就是新技术的研发,一些创新东西的研发。所以在回来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把这些技术转换成市场的产品,然后再协助政府引进更多的人才。比如说在2003年跟省政府的一些部门,像人事厅、科技厅在武汉大学就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省级的留学生创业园,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回湖北。因为当时回武汉,回湖北的人还不是很多,不像现在。这是我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协助政府吸引更多的人,这个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很多因素的促成,现在更多人回来的。后来我也在武汉大学做了一个学院的院长,武汉的学院院长也是全球公开招聘的,这个实际上也是湖北包括武汉大学很吸引人才的一个举措。也就是说,很多好的位置,不仅仅是企业的需求,也包括政府部门,包括大学这种事业单位。

        主持人:对,都是非常需要的。

        周怀北:像海外的高层人的全方位的开放。我当时应是武汉大学第一个公开招聘的一个院长,这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样板,这个样板给海外的留学生们回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办企业也可以,做科研也可以,作学院的院长,甚至是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我也做了一些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事情。因为我觉得一个地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信息的交流,还有观念的更新。像我们这种身份的人对中西分文化比较熟悉,对科技的发展包括市场的信息比较敏感,湖北通过华创会这个平台,我觉得我们就是开一些学术会议,搞一些论坛,引进一些人才等等。这些东西比我们做一个具体的产品,具体的企业可能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对地方的发展更有价值,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是我们兴趣所在,我觉得我特别喜欢做这些事情,经常召集一些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等,也起到了必须好的效果,我想以后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多一些。

      主持人:也是个人价值的一个体现。

        周怀北:个人价值的一个体现。

        主持人:那刘博士呢?您回国时候进行了哪些项目的合作呢?

        刘胜: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在美国大学至少是斯坦福大学的文化,就是说你做的东西必须要有用,尽管在美国,按何志明院士讲的话,美国真正来说,一些科研的东西真正用到生产力上,真正能帮企业挣到钱的也不到1%-3%,但是我总觉得通过我们努力希望把这个比例变得更大一些,尤其是刚才曹博士说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说我们当时回来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硬着陆,想搞个企业,但是后来发现中国的企业挺复杂的,所以当时的李校长,华科大的李校长,网上喊“根叔”对我们挺好的,说在学校里面要搞一摊,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搞了一个微系统中心。当时是2002年10月份,当时我还是学术请假过来的。前面搞了两家企业,但是通过学术中心以后,相对来说进入一些比较理想的循环。因为人员开始起来了,人员起来了以后就是有一些老师,我们现在有8个老师在一个组里面,原来比这个还大一点,8个老师,加起来有80多号人,60几个学生,现在的学生也越来越好,开始的学生还不是特别好,现在学生,尤其是李培根校长提出了一个跨学科招生。

        主持人:跨学科招生?

        刘胜:跨学科招生。估计在国内就是一个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做博导,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大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可能从我原来搞的维纳加工搞到半导体照明上去,人才是很重要的,真正来说任何工业界的产品是跨学科的,是没有学科的分类,学科的分类是人为的。只有跨学科在一起,不同人才。比如说任何一个产品需要它的一次性、重复性、可靠性、耐久性,包括性能也好,那肯定是要学科的,比如光的产品,在一定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个平台很好,我们在技术上跟工业界密切合作,包括我们的孵化了像华为系统,光电通讯模块、视频模块,目前来说,他们也成功地吸引了像深圳的深创投、红土地这些不错的风险投资,从一个两百万启动到现在变了一个多亿的企业,另外我们也帮助广东的一些企业产业转型,从一些完全传统的产业转型做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半导体照明企业。

        另外一个甚至是一些开始工业现象MSAVD特别难做的一些东西,我们也在开始做一些探索,另外一种传感器,国家物联网里面很重要的一点,除了网络以外就是传感器,它在中国过去从“六五”做起的,现在目前来说远远地落后于国外。

        像这些行业当中,我非常相信,我原来搞力学的,做飞机设计的钱伟长老先生他讲过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这一批人非常爱国,我觉得我们还比不上他们。像钱学森,人家问他为什么爱国,他说父母就要求我们爱国,在中国那种国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的时代,他们不得不爱国,否则你的国家就完蛋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还不要待遇,我们有时候还谈谈待遇,有时候觉得很惭愧,但是有一点,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情况还很好,但是从我们的国家中长期规划,这是我们在党校学习,我们是非党员在党校学习,我觉得这个机会是非常好的。党校学习非常明确,到2020年中国的出口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要小于30%,现在我猜我们国家的技术,至少IT产业依存度顶多在10%-20%,基本上都是外国技术,都拿来了,靠外资的。这个十年期间,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压力是非常大,怎么样能达到这个要求。

        所以说像我们经历的这些行业,至少在传感器行业,国外在中国的垄断至少是70%-90以上,高端的基本上是全部垄断了,中国人做不出来这种东西,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做得事情还很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真正的做到不是靠你一个或几个人。像跨国公司里,跨国公司有三个战略,第一个前期研发,但我们还不敢做前期研发,按照华为任正非的说法做一步是先驱,做三步是先烈,所以在学校里面做三步、五步,你需要学校的产学研密切的合作。就是说我们需要将来至少三五年,五到十年有用的东西,这在学校里面,产业化的东西。第二个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的东西,他在那个小国家搞的东西可以到中国来卖。还有一个就是兼并,它不行就买,随时给我买2000多家企业,他还保持买了以后70%的人不走。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里要培养出大量大量的人才,需要像华创会这样的平台吸引很多很多人回来,还要容忍他们有一定的失败,因为不可能都成功。因为什么?我谈到这个问题,我就希望万一有领导看到这个采访。因为这个很重要,至少就是说每一个VC每年看的项目至少超过1000家,我昨天去晒湖,跟他们聊到这个事情,他看了1000多家,他能投的只有5到6家。

        主持人:这个比例很小。

      刘胜:很低的。而且投中的人也只有20%大成功,20%-30%被兼并,基本上是赚了钱的把那些不赚钱、赚小钱的给并过来,另外40%-50%是要失败的。当然失败以后这些人还要创业,就是好事情,像裂变一样,一个种子一样。我曾经的朋友没做成功的一些企业现在都在创业,都是老板,做了一两个亿了,这是一种文化。所以说华创会在里面觉得是挺好的事情,会务我们做得很不够,希望各方面,领导已经很支持了,各方面能够支持。

        主持人:马主任也表扬你了,第一期访谈里面她有说,你是创造了很多专业技术的空白,填补了我们国内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太依赖国外的一些技术。

      刘胜:很遗憾湖北还没完全做起来,但是还好,现在也在做,我们跟东风一年也供了三五十万兹的压力传感器,批量供应的,我们的成本只有他的1/3,是国外的用的,像国外( 21:04)1/3。LED整顿效率的话,实验室里已经做到了104也非常好了,已经在8车道了。多大概过去认为LED只能在次干道用,我们已经在8车道了,10车道。

      主持人:这个很专业。

      刘胜:大家都知道,搞照明的人都知道,就是已经所有的照明都能用了,这是个时间问题。还是做了一些,但是还不够,希望各方的朋友领导支持。

      主持人:您谦虚了。那曹博士呢?您有两个公司对吧?您的公司是做一些什么项目?然后湖北的发展觉得这些年怎么样?

      曹祥东:我主要的精力要做的事,包括千人计划,我现在基本上所有的精力都在宏拓这个公司上。讲一下宏拓的话跟他们说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刚才我们闲聊的时候问了一下,前面做的公司还比较成功,这么多钱你怎么花?

        主持人:对卖了32个亿,美元。

      曹祥东:对,美元。

        主持人:这些钱后来用来做了什么?

        曹祥东:刚才刘博士也提到了任正非的几个论述,一年三年,或者变成先烈。我做的事情可能比先烈还要先烈。不是说三步,我那个时候就大概做了十年,我们现在做研究很多是三五年了不起了,你要做十年,就要沉下心来,要做一个翻天覆地的事情。 当时我做的第一家公司也没有解决问题,非常核心的问题,但是难度也很大,但是对我来说我可以忍受十次失败。

      主持人:很有勇气。

        曹祥东:不是说有勇气,至少我不用操心饭碗的问题,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在美国已经投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历了三代的设计,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回来。华会在2008年已经很成规模了,名声很响亮了。

        主持人:已经是第八届了。

        曹祥东:那个时候他们邀请我们加入华创会的时候我们有点受宠若惊,我们也很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跟引进来的专家做多方面的交流。我们需要一个从海龟到土鳖的转变过程,我们必须要适应这里的环境。

        主持人:很多都要适应。

      曹祥东:适应过程非常困难,立宪的难处外面人很难理解,但是华创会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关怀,然后这里面有这个团体在这提供一些经验,这些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帮助。刚才说到我们公司做了这个事情,国内合作的对象长飞,因为国家的市场,长飞的销量已经在全球是第一的,所以说中国处于在急剧转型的阶段,从市场从制造转向高科技。高科技怎么说,像我们看到任何手机、电脑的核心都在国外,所以我们引进的人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提供一个平台,组织我们这些人,提供已经很好的设施。很多地方大家都觉得我把钱砸进去不就行了吗?不是这样子的,很多地方是一个体制制度,我们需要像当时国家找到突破口,实现“两弹一星”那样机会,真正把核心技术全面地赶上去。我们目前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大的事情,也不光光是在商业上要赚很多钱,吃也吃不了这么多,那么就要做大事。回国的话就有这个平台,我们跟开一般公司不一样,过去开个公司就是能赚钱就好了。

      主持人:但是你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曹祥东:不光是开公司,而且还要培育人,把一些很好的技术,不光是一个产品完了,但是这个产了后续的一些核心技术要弄进来。像我们这次经过差不多两年的研发,我们有一系列技术在深圳的广博会上,我们三个技术在全球都是最好的。这也说明我们是可以在家乡做出成绩的,当然也不能把这个东西夸大很容易,实际上不容易,那么我们也要采取一种非常开放的思路。比如说华创会,华创会都是华人,我觉得以我们的经验,只要是人才,管他是黑人白人,全部引进来。那么我们公司取得一些成绩,我们这边有国内的一些很好的因素,也有像我的导师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的,在美国也有很多的其他的人脉关系。

      主持人:也有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

        曹祥东:对,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实现。现在就是一个全球的时代,我们回来起的作用就是一个汇聚点,把各方面的人才、资源,各方面的技术引进来,这些作用对于华创会的意义可能更加重大。

      主持人:你们三人都是在国家“千人计划”之内的,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国家,我们湖北省人才计划,人才引进你们有些什么看法,包括你们在国外也看到了很多,觉得国外有什么先进的理念是我们也可以来吸收借鉴的?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你们的想法。

      周怀北:其实第十届华创会应该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召开的,就是人才的中长期发展纲要,从5月份颁布的,这是中央政府非常大的决策。同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也是在今年前颁布的,这两件事情同时在今年颁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中国这个大国的崛起和复兴,还有转型的时候,低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性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所以人才已经党和政府已经形成共识,包括“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运作,包括刚才曹博士和刘博士说的一些对人才的引进,这些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就是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的这种地步。因为以前我们资金、市场,或者原材料是绝对化的因素,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改变了,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国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湖北来,因为人才上是固定的一个盘面,就这么多的人才,每个领域就这么多,有限的人才。如果你吸引多了,别人就少了,别人吸引多了,你就少了,所以说我觉得这是一场战略,一种很明显的竞争的关系,中国和别的国家是明显的竞争关系。我以前也讲过,我们三位在美国也待了很多年,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一些,就是像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两百年的历史,它发展到今天这么富裕,科技这么发达,还有教育这么先进,其实它在人才方面我觉得有一些值得学习。就是美国这个国家它是很浪费的,也就是说它们开的车的排量很大,空调、马路修的很宽,很奢华,可以说很良好,但是它有一点不浪费,就是人才不浪费。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个人才,你总能找到工作,总能发挥所长,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点是它的国际化的人才的引进。其实美国它自己也培养了许多人才,可是像全世界很多国家培养的各方面的人才,比如说中国、印度,包括俄罗斯,都被他们吸引过去了(这是以前的事情),我觉得现在又转到中国来了,中国现在不管从物质方面,还是政策方面,也在吸引圈世界的人才,包括“千人计划”其实不仅仅是是华人,还有一些白人,甚至黑人。

        主持人:它是不限国籍的。

      周怀北:对不限国籍的。其实“千人计划”大部分是外国籍,60%是外国籍,这就说明中国已经像以前美国一样,广罗全世界的人才,以一追开放的视野,它不限于中国人,所以说它的已经是以一个开放的视野在吸引圈世界的人才,全世界的基因。这些东西已经引起了法美国的一些主流社会的警觉,因为这个说实话是动了它的根本的东西,因此这些人才是他们国家的核心、国家的支柱,从产业之教育到科技,以及其他的方面。这个已经开始动摇他的一些根本的东西,但是一个国家要发展,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变成一个比较好的能源消耗比较低,环境比较友好,可持续发展。因为中国三十年的黄金发展9%-10%下面怎么办?就业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政策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的问题,所以说 我回来之所以在大学里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中国现在引进了一部分人才,但是中国的发展需要大凛的高素质人才,产业转型是否成功,政策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觉得政策已经没有问题,下一步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这这个是决定我们后面的几十年能否走得好。所以为什么教育这么重要,中长期发展教育刚出来,包括武汉大学我觉得他们在教育方面,我们的顾海良校长、李彦(音)书记也反复要求我们就是在做好自己研究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培养,因为我们引进人才是个有限的数量,是少数的,中国今后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通过我们这些人才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再去创造一些产品,做一些发现发明,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好不好?

      主持人:好的。那刘博士你是对这个人才引进觉得湖北省应该却做一些什么事情呢?

        刘胜:我在美国的一段经历,它肯定对一个外国人可能仍你申请美国任何基金,它甚至给我当时1995年拿个总统教授奖,当时一年也就三四个人。在美国,有一点它的人才,就像刚才怀北讲的,你的专长有一个方面行就行。

      主持人:不浪费就行。

        刘胜:但我们中国,我讲一点负面的东西,我们中国他需要你什么都行,所以在中国需要全能冠军,在美国只要单向冠军就能成功,你的这方面的特长它用的非常好。但是中国需要多,我说亿我是比较主张学校里面不要行政化,真正要做到让专家说了算华为的成功,它有一个小矩阵,一个大矩阵,它的管理,它学习IBM的一些东西,它就让内行的人说了算,是你最强,你就说了算,它不会盲目引进人才。就是说我总觉得,对 我们湖北产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图,路线图你要吸引一些人才,既要引进很多人才,又不能重复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就是说比如说三年五年十年有用的,你要有一个很清楚的人才引进规划,因为资源还是有限的,而且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全能冠军,尤其是什么都会得。包括刚才曹博士讲的有些东西要我们从海龟变成土鳖,这个过程很是很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做企业,我们让那些国内人做企业,我们只做技术,因此我们不是全才,做不到全才,很多东西我们都还不适应,也希望能适应,有时候有需要理解。

        主持人:明白明白。那最后我们想请三位博士对我们华创会做一个寄语,因为是十周年了,希望三位能够结合你们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华创会说几句。

      曹祥东:还是接着刚才的话题,我觉得华创会已经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就是说我们目前引进的相当多的人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它的系统性就是一个行业的突破真的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它需要一个坚强的团队,各方面专长的互补。华创会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以后会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更好地去服务于当地的企业,这样就比较高,而且真正能拿出来的一个团队的产品形成的力量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是,团队的力量。那刘博士您的寄语?

      刘胜:我觉得华创会作为一个平台,包括现在一些很多新的学科会议进来,可能在帮我们人才需求方面要有一个系统的要求,真正要把一些很好的人才吸引到湖北来,就是一个系统,比如说物联网方面需要哪些人,光通讯方面需要拿哪些人,不同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方面,或者学术方面学习哪些人,真正来说,将来这个对整个国民经济或者省里GDP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体现出来。这实际上这几年是很好的机会,因为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复苏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主持人:所以要把握机会。

      刘胜:在美国经济不好的时候,美国最大公司的人去开卡车的都有。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更大的投入,或者从吸引来说,我有很长远的观点。所以说省政府、市政府要有一个很明显的产业路线图,把人才路线图,要真的知道你的陷阱在哪里,障碍在哪里,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哪些人在这个行当里谁是第一第二第三,前十名的,这样下一代人很有希望的个人在哪里,无论他是黑人、白人、黄种人,无论他是哪个国家的人。就像当年德国战败,苏联人去抢硬件,把火箭的硬件给运回去了,美国人抢人,哪怕是在小镇子里都给搞到美国去了,这些人都是纳粹科学家,照样为美国所用,为苏联所用,创造出了他们那些新一代的,现在还是威慑这个世界的武器。就这个事儿,甚至有的东西拿钱到国外去买人家的技术,买人,就这样把人买回来了。

        主持人:那周博士呢?对我们第十届华创会有什么寄语和祝福?

        周怀北:我希望华创会作为一个品牌,为湖北的发展,中部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过了三十年后,我们再回过头来一看,

        华创会在这个里面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华创会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的品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且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大家都祝愿华创会在十年能够更加辉煌,在未来我们大家提供更好的舞台。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三位老总,也希望你们能够在华创会的平台、这个舞台上能够唱好戏,也希望你们成就更大辉煌,谢谢你们,也谢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华创十年系列访谈:海归博士谈湖北人才引进

        鹤故里镶盛举,荆楚热土纳贤才。2010第十届华创会即将在9月15号在湖北武汉举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