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百变书生”何祚欢:武汉人懂我就够了

    信息发布者:Moment
    2016-12-06 09:56:56   转载

        一个城市,拥有老百姓自发热爱的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是一种幸福。就像北京的侯宝林,天津的马三立,铁岭的赵本山,武汉也有何祚欢。14日,我国评书艺坛“百变书生”何祚欢如约作客本报“明星会客室”。鹤发童颜的何老师手执折扇,用地道的武汉话与15位“书迷”谈笑风生,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一个小时的交流会不知不觉延长到一个半小时。

      [对话]     

        ——你讲的时候看本子吗?

        ——那还有什么听头!

        一位读者在广播中听过何祚欢讲的《西游记》,那么多东西,是照着本子讲还是全放在脑子里?何祚欢一听,乐了:“如果要看着本子讲,那有么听头?!我们就是要添油加醋。”何祚欢介绍,他说书的本子都是自己创作的,因为是教书出身,语言习惯可能与传统艺人不同,这是他的特色。他喜欢说《三国演义》,把政治斗争家常化,他不喜欢《水浒传》,觉得其中人道主义色彩太差。

        ——如何让外地听众排除语言局限,接受湖北评书?

        ——我就没打算让北京人听懂。

        《招聘》上春晚了,可“弯管子”普通话让汉味变淡,武汉观众不乐意了。何祚欢如何面临语言局限的问题?何祚欢笑着说,湖北评书是湖北地方文化的土特产,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我一开始说湖北评书,就没有打算让北京人听懂。我的服务对象是武汉人,我想武汉800万人够养活我了。”有书迷提出,可否在电台中说“汉味三国”,何祚欢自信地说:“我说‘汉味三国’肯定强过全国其他地方的‘三国’!”

        ——湖北评书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如东北二人转那么有影响?

        ——打一枪换个地方不是办法。

        一位祖籍河北的读者,10年前来武汉的时候一句武汉话都听不懂,现在已经是何祚欢的书迷了。他说:“湖北评书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在全国繁荣?”何祚欢说:“关键是这门艺术在本地都不繁荣。”他认为湖北评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与观众脱离太久了,没有固定的场所与观众见面,节目无法在观众的反应中得到锤炼。“打一枪换个地方不是办法,但很多人不懂得等待的过程。”为此,他与田汉大剧院签约,与市民夏夜相约,搭台说书,寻求与观众见面的平台。

        ——我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跟着你学说书吧。

        ——我在学校成绩优秀着呢。

        有家长请何祚欢当“伯乐”,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学曲艺的料。何老提醒说:“还是应该先把学习搞好,越是把书读好越是有好处,只要肯用心,这些都是相通的。”何祚欢说,经常有家长跟他说:“我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跟着您学说书吧”,何祚欢很想跟他们说:“我在学校优秀着呢。”他认为学艺来不得急功近利,尤其是说书,可能很晚才能看到前途,比如田克兢,十二三岁就开始学评书,到三十七八岁才成名。

      [粉丝]

        如果说年轻人“追星”是冲动、狂热,那么中老年“追星”就真的是深深的热爱了。昨天到场的15位“书迷”是前一天打进电话的前15位幸运读者,他们之中有夫妻,有父子,有何祚欢的儿时伙伴,还有曾经在酒店接待过何老的年过六旬的服务员。其中有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听何祚欢说评书的老“书迷”,也有刚上初中的孩子。

        余章喜老先生早在1987年就写过一首词《评书大师何祚欢》刊在《武汉商报》上,这一次又专门为何祚欢写了一首诗《赞何君》:“口珠粒粒在于真/笔发篇篇情义深/评书著书两不误/铁杵方成绣花针。”饱含了对何祚欢的欣赏与崇敬。读初一的周晨请何爷爷现场来一段,谁知何祚欢笑着一棒子“打”回去,要男孩表演。在大家的鼓励下,周晨说了一段当年何老师说过的段子《过桥》,“说得比我还好嘛!”何祚欢竖起了大拇指。(完)(文/记者何娅黄丽娟实习生李卉唐婷梅勤 图/记者金思柳)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